跳转至内容
  • 分享CPL上有的插件,做一些宣传介绍,可以摘取其文档的内容黏贴过来,也可以介绍自己的用法体验。

    8 主题
    21 帖子
    W

    我挺喜欢喜欢projectify和根据projectify开发的插件,不过存在几个问题:

    就是使用墨屉Tidme记忆卡片的复习安排貌似使用了projectify的相同字段,导致所有的当日要复习的卡片都会出现在Today's todo里面, 希望有更好的方法把现有的笔记添加到任务todo清单中去加上due day,而不是默认新建笔记加入,但是在删除的时候不要使用系统删除功能,否则容易把重要的笔记不小心删掉了,可以参考使用trashbin功能
  • 通用讨论区,默认的发帖和提问位置,包括插件宣传和问问题答疑,大家主要都聚集在这边,靠标签来给帖子具体分类。

    242 主题
    1k 帖子

    我最初是从 Typora 进入了“电子笔记”的圈子,那时候只是单纯地用 markdown 记录一些东西,没到管理笔记的地步,最多用一下搜索就算检索笔记了。

    后来 Typora 收费了,我转进了 Tiddlywiki。从知乎文章入坑,从 Windows 版本的太微开始。学了一些与标签、样式、过滤筛选、以表格形式显示字段数据相关的东西,只是单纯地做笔记用不上这些东西,这一点对应了我后来离开 Tiddlywiki 转去 Org mode。

    在我折腾 Tiddlywiki 做很多事时,虽然乐在其中,不过感觉好像总是差了点东西,我以为是我接触时间短,个性化定制的东西不够多,于是也就与“差一点”继续相处,继续折腾。

    离开 Tiddlywiki 的契机是有次误操作把自己的库删除了,回收站也没找到库,当时也是在群里说了一声,事后没过多久群主 @linonetwo 就加上了新功能“回收站”。当时虽然删除了所有的笔记,不过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东西,还属于想找一把好用的兵器,但自己的需求尚未显现的阶段,也就仅仅记录了一些生活琐事。虽然用数据恢复软件恢复了大部分笔记,不过这一次短暂的事件,促使我又一次尝试了其他笔记软件,其中便包含 Org mode。

    现在我使用 Org mode 十分顺手,即使是在安卓端也是快速按下对应的字母组合快捷键就能到达界面和执行指令,Emacs 安卓端的出现也是让我使用 Org mode 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当时上手 Org mode 确实花了一些时间,并不是一两个小时就能相处成好朋友。

    从B站的教学视频到 Emacs China 论坛的发帖提问,再到自己用关键词搜一些相关文档,不知不觉已经有了“使用”的感觉。自己的需求也逐渐明确,也知道了为什么当时使用 Tiddlywiki 时总感觉差一点,这里就用关键词简短地说明 Tiddlywiki 和 Org mode 的区别。

    Tiddlywiki 名字有 "Wiki",是“知识库”;Org mode 是 Emacs 的一个模式,是程序员为了在 Emacs 上工作更顺手创造的工具。

    “知识库”和“工作流”就分别对应 Tiddlywiki 和 Org mode 当时被创造出来的理念。我需要任务管理、数据处理、表格视图、简洁高效,接触 Org mode 时我发现这些都是原生功能,而不像在 Tiddlywiki 中有“差一点”的感觉。所以在此之后,我就使用 Org mode 到了现在,没有“差一点”的感觉,有的只是从文档里找到我需要的指令和配置,然后应用到 Org mode 里。

    写以上这些不是为了分个高低,而是给我接触“电子笔记”之后的这段经历写个总结吧,毕竟 Tiddlywiki 也算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开源笔记软件。

    总之,以上都是个人观点,肯定有所偏颇。“知识库”和“工作流”也只是简单粗暴的标签,具体各种各样的区别建议自行上手体验,才有自己吃到嘴里的感觉。

    就发到这里了,没太多人看最好,献给中文 Tiddlywiki 社区吧。

  • 社区公告和大新闻通知

    17 主题
    89 帖子
    linonetwoL

    我也是用播放语言才输入正确的,这是欧盟官方的工具,还挺有意思的,就是体验不如国内企业做到问卷工具。

  • 对论坛和太微中文基础设施有疑问和建议,可以来这里反馈。

    7 主题
    23 帖子
    dyp1121054136D

    确实是收不到的,默认已经有权限发贴的了,无功能限制

  • 放问答对,或者需求-解法,作为中文太微AI的训练素材,慢慢积累。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