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最新
  • 版块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 太微中文教程
  • 新插件投票看板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不使用皮肤)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太微中文论坛icon

太微中文论坛

机杼机

机杼

@机杼
关于
帖子
356
主题
66
群组
1
粉丝
1
关注
6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我的通用笔记方法
    机杼机 机杼

    那我也简单写几句吧。

    一定要多写,不管是写了是否重复还是写的混乱,一定要多写。笔记这个东西,写的不够多,是写不出灵感的,没有灵感的加持,就像打怪不能上易伤一样,那打的多难受啊。

    写的多了才会出现管理的需求,才会出现整理的需求,才会需要对这些笔记进行更深入的整合,分门别类。

    分好了之后,才会对某一个领域的某些看法有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认识,然后再深入去找资料,去辨别这些看法是不是成立,为什么成立,又为什么不成立,又为什么不成立但还有很多人信服。他们所信服的逻辑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信服?

    到了这一步,就可以往更深入的方向走了,看一些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或者直接去搜索相关论文来看。当然前提是对这一领域非常熟悉了,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和理论基础。如果没有的话,那可以找一些普及性书籍来看,最常见的就是教材,但一般来说,国外的会比国内的好很多,这些年国内也引进了很多国外的教材,翻译质量暂且不论,总体上来说是值得一读的。

    读的越多,要写的笔记越多,写的越多,要读的东西越多。

    笔记整理的话,最关键就是删改笔记。笔记不是定理,不可能一写出来就正确,就完美。完美的笔记是在不断删改中出现的。特别是对于tiddlywiki这种笔记软件,一个条目往往只有写的很好才能增加在其他条目里引用和嵌入的几率,如果条目本身写的不好,那在其他条目里引用或者嵌入只会污染整个wiki。

    所以,放心大胆地删改你的笔记吧。不用担心你后面写的内容会没有之前写的内容好,这是极少数情况。如果你担心这一点,那你完全可以写两个条目,把对这一问题的两个看法都保留下来。人总是矛盾的,同时持有两个看法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看法都是有可能的。如果真是如此,那更需要去寻找到背后矛盾的本质。两者是在同一层次上吗?确实有不可调解的矛盾吗?为什么会这样?

    当然写笔记有些需要记忆的内容,可以用tidme插件或者anki来帮助复习。现在都有了fsrs算法,虽然与supermemo可能还差点,但大差不差了。

    复习卡片跟笔记差不多,复习卡片编写的越好,复习效率越高,复习的次数越少。这方面可去看叶佬的专栏。

    简单就是这些吧。随便写写。


  • tiddlywiki工作流
    机杼机 机杼

    我的工作流比较简单。因为我基本上只在电脑前使用tiddlywiki,所以不涉及移动端。也基本上不涉及两者同步问题。

    同时我也基本上不怎么保存网页内容。因为网页还是太散了,而且当时觉得有用,后面可能根本用不到。不过一般会保存链接。记录一下。

    4d917aa3-1898-4aa4-a1ed-28529d181b40-image.png

    我最常见的工作流就是如图片所示。在看书的过程中,看到一段话,然后复制过来。因为是在微信读书里或者其他电子书里复制的,所以也基本上没有页码。

    然后有意思的内容就划线。因为这个字体展示的黑体不明显,所以就改成了划线的形式。

    而我经常用到的,基本上只有编辑,标签,和链接。

    然后内容多了,我就继续深入整理。比如某个标签下有二十多个条目了,我就会挑选出其中更容易成为专题研究的。专题研究不需要很大的问题,也可以是非常小的问题,但一定要精准深入。

    接下来才是写成比较严肃的文字了。这方面还没有什么经验。

    所以我还是觉得,如果对笔记有大量需要的话,没道理不使用tiddlywiki。当然这些基础功能其他笔记软件也能实现。但后续的高级功能才是真正发挥笔记作用上限的操作。比如批量修改标签。list加link和text展示。

    欢迎大家讨论分享自己的工作流程。这个论坛感觉没啥讨论的人气啊,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可不能就这样凉了啊。


  • 重启公开博客了
    机杼机 机杼

    @linonetwo 谢谢。是的,我这次重构也是想写得更有深度,而不是情绪化泛泛而谈。以前有太多不成熟的想法了,大部分都得重写。

    日常生活的话,只能尽力而为了。现在经常玩游戏。把注意力放到游戏上,就好很多了。关注的就是怎么玩游戏的事情了。


  • 原来宏是支持中文命名的
    机杼机 机杼

    刚才尝试了一下,发现支持中文命名。这就方便多了。

    插件尽量用英文命名,但一些自己个人使用的东西,可以尝试用中文命名,感觉会简单很多。


  • 插件介绍:oeyoews/tiddlywiki-codemirror-6
    机杼机 机杼
    $:/plugins/oeyoews/tiddlywiki-codemirror-6
    

    可以在CPL里安装使用。太记最新版本的默认wiki已经安装了,同样可以在CPL里更新升级。

    目前插件已经很完整了,体验下来非常好。

    最大的感受是,和其他编辑器不一样的,这个插件特别注重编辑时的体验,因而带来的编辑体验非常好。

    说一些我觉得很不错的功能。

    • 空格显示,这个很重要。在字体比较小的时候就会感觉不到空格的存在。而有时候就会因为空格而产生问题。
    • 制表符缩进。这个我觉得也非常好。因为我编辑文档的时候,实际上并不会管最终的效果如何。特别是突然来了很多想法时,我就只想赶紧写下来,但我需要一些缩进来帮助我快速整理。这一方面我甚至觉得比logseq这种大纲软件的体验还要好。
    • #快速添加标签。这个功能也非常好。因为刚开始写想法时,不一定放在什么标签里。而写到一半觉得大概可以添加某个标签时,就可以用这个快捷方式,快速添加。而且对于标签数量特别多的wiki来说,添加也很方便。
    • 链接可预览。在编辑时加入链接,可以预览内容。这个也很方便。因为我不想只查看这一个内容而打开整个条目预览。同样编辑时还可以跳转链接,就不用保存后去点开链接了。

    总的来说是非常值得体验一款的插件,可以改善以前编辑体验的不足。


  • 关于太微官方文档中文翻译
    机杼机 机杼

    @oeyoews 那我试着写一下吧。按通行的教程文档方式写。官方文档的思路还是有点乱的。

    重新翻译官方文档我觉得还是不太现实。要完全手动翻译,估计得好几个月时间,后续还要和官方文档保持一致,不断更新。这还是很难的。


  • ahanniga/context-menu-plugin
    机杼机 机杼
    $:/plugins/ahanniga/context-menu-plugin
    

    演示网站:https://context-menu-plugin.tiddlyhost.com/

    源码:https://github.com/ahanniga/tiddlywiki-context-menu-plugin

    这个插件所实现的功能就是可以在条目右键点击呈现页面上的按钮,如下图所示。

    fcaedeba-6d13-4a20-aca0-70c30f34371b-{96EEBB00-EEC4-4F9B-9DB5-5B32C7E82329}.png

    安装后需要加载WIKI,禁用后也需要加载WIKI才能禁用,重新启用后也需要再加载wiki。

    8b2dc258-4d99-4515-97bf-e4985a18abf1-{57D5F171-E27E-4B44-8D4C-6A4AFBAA01B8}.png

    在太记中使用会替代掉默认的右键菜单栏。但就是感觉这个样式没调整好还是怎么的,图标看起来偏小了。

    和条目页面的按钮并不一致,应该是插件独立的。后续不知道会不会统一起来。


  • 在太微里面阅读markdown格式的epub书籍
    机杼机 机杼

    @oeyoews 可以加上twpub插件的摘录功能,然后搞个下一章节之类的。感觉使用起来会更好。再搞个侧边栏目录。

    哈哈,随便想想。


  • ahanniga/context-menu-plugin
    机杼机 机杼

    一些比较长的条目还是比较好用的。因为不需要再滚动到上面去点按钮了。但TiddlyWiki中多数都是比较短的条目,就用不太上了。


  • 关于markdown,有些话想说
    机杼机 机杼

    markdown还有另一个优势,就是所见即所得。但这个所见即所得感觉实现的只有基础功能,还是像上面说的一样,涉及到复杂代码就难搞了。

    写笔记,总不能因为markdown而把自己的笔记限制成只有标题和列表的形式吧,我觉得笔记形式能够丰富还是尽可能丰富一点。


  • 关于闭源免费,总有闭源收费的一天
    机杼机 机杼

    感觉就像是套牢了。比如开始时免费送一年的会员,用的挺好,内容数据都在里面。后面会员涨价,或者功能缺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引来了抱怨。然后就是送会员,反正一出现问题就送会员,送了会员用户就会被进一步套牢,而用户还觉得送得挺好,挺良心。然后就产生了所谓的用户粘性。哈哈,想着就好笑。


  • 关于闭源免费,总有闭源收费的一天
    机杼机 机杼

    @oeyoews 但感觉还是不稳定。大厂也可能觉得不赚钱,就优化掉了。国外不稳定,如果服务器放到国内了,估计又是变成两家。

    最关键的还是数据迁移问题,要是想换,估计挺麻烦。


  • 关于markdown,有些话想说
    机杼机 机杼

    @oeyoews 这个情况就是因为要写笔记,要使用笔记软件,所以很多非程序员的人群也开始了解markdown了,使用markdown,但当他们发现markdown除了便利也有缺陷时,就会失望了。至少我是觉得markdown的宣传和其功能是不相符合的。虽然大多并不是商业性质的宣传。


  • 如何在阅读时做标记(阅读标记)
    机杼机 机杼

    @WhiteFall 这就看你如何选择了。有好的工具当然更好,但如果花太多时间在折腾工具上,又得不偿失了。

    而且这种工具不像是斧子这种实际工具,斧子只要够锋利,够扎实,够耐用就可以一直用下去。而关于阅读的工具,且不说电子书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形式,单是不同平台的导出与导入就够麻烦的了。

    如果还要追求极致的阅读体验,那几乎是只能自己动手配置了。我对计算机上工具的看法就是,能实现功能最大化,就不挑剔其他的了。


  • Obsidian为什么那么成功?
    机杼机 机杼

    @linonetwo 杰里米可能是相信开源的力量。我记得访谈时他好像说过,未来的项目能以开源形式存在的都会以开源的形式来完成。


  • 我的通用笔记方法
    机杼机 机杼

    没用tiddlywiki之前,我的笔记到处都是,有记在notion里的,有记在qq里的,有记在微信里的,有时是跟别人聊天,有记在笔记本上的,有直接记在书上的,还有微信读书里的,还有wps里之类的。因为看到了有意思的内容,想表达出来,就随便写了。结果就是好多没有整理就找不回了。还有用过好多的阅读器,不同的平台上的。

    所以后面我都是尽可能统一放到tiddlywiki里,在tiddlywiki里整理。


  • 在 TiddlyWiki5 中导入 Obsidian 或 Markdown Vault
    机杼机 机杼

    @oeyoews 好像可以。里面复杂的在于路由。而可以通过之前写的把特定的条目放进特定的文件夹中处理。

    也就是说,把侧边栏的目录转换成很多个文件夹,然后再把tid格式转换成md格式。这样就可以生成文档了。

    不过估计生成的效果不是很好。要支持发布的话,可能还得手动修改。

    另一个是,要发布的pkmer社区,估计也有困难,因为要对接两边,不能做到自动化处理,就很难维护了。


  • 在 TiddlyWiki5 中导入 Obsidian 或 Markdown Vault
    机杼机 机杼

    @oeyoews 确实。相反也一样,如果markdown里包含了很多高级用法之类的,转换成tid也很难保持完整。


  • 关于超文本,资料和闲聊,保持更新
    机杼机 机杼

    最近有在准备写一些关于超文本的论文,所以找了一些资料,感兴趣的可以去阅读。

    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

    微信读书可读,讲述了印刷媒介的诞生和影响,是理解超文本的基础背景知识。

    超文本文学之兴:丛纸介质到数字化

    微信读书可读,博士论文一类的专著,感兴趣可看一看,里面提到了很多理论和资料,但都不太深入。

    联结碎片:解读艾柯的迷宫文本理论

    同样微信读书可读,这本研究专著就非常深入了,毕竟只需要面对一个人,但同样读起来不容易。

    As We May Think

    超文本,把信息爆炸变成知识爆炸,非常有远见

    Cybertext: Perspective on Ergodic Literature

    目前还没看到中文译文,可从上面链接里他人的读书笔记开始了解。对电子文学和游戏里的文本做了开创性的阐释。

    其他的还有一些网页资料,回头整理一下再放上来。


  • 关于超文本,资料和闲聊,保持更新
    机杼机 机杼

    落日间

    由叶梓涛创办,里面也涉及了大量这方面的内容,有微信公众号,小宇宙播客,知乎。我记得最早还是在集智学习网站上看到他的。内容很多,慢慢消化。

    Timeline of hypertext technology 超文本技术的时间表

    文学与计算机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超文本的发展。但相应的超文本文学却还十分落后。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最新
  • 版块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 太微中文教程
  • 新插件投票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