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alk.tiddlywiki.org/t/unexpected-problem-with-tag-pills-on-program-startup/
另外,可参阅上面论坛的讨论,大胡子进一步优化了代码。可以从这些讨论过程中学到很多。
https://talk.tiddlywiki.org/t/unexpected-problem-with-tag-pills-on-program-startup/
另外,可参阅上面论坛的讨论,大胡子进一步优化了代码。可以从这些讨论过程中学到很多。
这个启动时处理的标签很不错,还可以运用在语言转换上。比如对于中国,则界面显示中文。其它国家则显示英文。
还可以控制侧边栏的开关 ,因为本质上是对状态条目进行设置。
还可以做其它很多操作。比如一启动就新建一个当天条目。
总之玩法多样,多多尝试。
\procedure selectpalette(t,f)
<<f>>:
<$select tiddler=<<t>> index=<<f>> style.width="80%">
<optgroup label={{{ [<f>titlecase[]] }}}>
<$list filter="[all[tiddlers+shadows]tag[$:/tags/Palette]color-scheme<f>sort[]]">
<option value=<<currentTiddler>>><$view field="name"/> -- <$view field="description"/></option>
</$list>
</optgroup>
<optgroup label="No Color Scheme or Other Scheme">
<$list filter="[all[tiddlers+shadows]tag[$:/tags/Palette]!has[color-scheme]sort[]]">
<option value=<<currentTiddler>>><$view field="name"/> -- <$view field="description"/></option>
</$list>
</optgroup>
</$select>
\end
\procedure setpalette()
<$tiddler tiddler="apply-light-or-dark-mode">
<$let apply-mode={{{ [{$:/info/darkmode}match[yes]then{light-or-dark-mode-palette##dark}else{light-or-dark-mode-palette##light}] }}}>
<$action-setfield $tiddler="$:/palette" $value=<<apply-mode>> $timestamp="no"/>
</$let>
</$tiddler>
\end
<$eventcatcher $change=<<setpalette>>>
<<selectpalette "light-or-dark-mode-palette" "light">><br>
<<selectpalette "light-or-dark-mode-palette" "dark">>
</$eventcatcher>
<<setpalette>>
* [[$:/palette]]
** {{$:/palette}}
* [[light-or-dark-mode-palette]]
** light-mode {{light-or-dark-mode-palette##light}}
** dark-mode {{light-or-dark-mode-palette##dark}}
新建一个条目,把上面内容放进去。然后就会有列表可以选择了。选择白天模式和黑暗模式,配置的条目在light-or-dark-mode-palette
中,这会变成一个json的数据条目。条目名可以修改,但要把其它地方也修改掉,因而要么不改,要改就用批量替换修改。
如果你想启动或者刷新wiki时根据系统判断来展示的话,可以增加一个$:/tags/StartupAction/Browser
标签。通常使用TiddlyWiki搭建网站的人来说,这是比较好的。因为其它人访问你的网站时,系统可能是白天模式也可能是黑暗模式。这可以提供一个较好的阅读体验。
以上,下面是吐槽。TiddlyWiki这一点还是不太行,像Obsidian,思源笔记,或者大多数的软件,都能支持直接获取系统的黑暗模式和白天模式,完全不用自己手动刷新。其实这个方案,我见到最早的是由sttoct提出的,他也提到了要自动化处理可能需要外部js,于是就此作罢。
更新,增加了没有color-scheme字段的筛选器表达式,同时也增加了排序,没有排序看起来太混乱了。
最近玩邪恶冥刻这款卡牌游戏,忽然想到可以用TiddlyWiki开发游戏。感觉值得尝试,不需要用js,就可以处理。不过也有很多要考虑的。
有一些软件会在注册表中注册协议,像微信和steam就是。太记好像也有注册,Obsidian和思源应该都有。但不是所有软件都有。而要自己添加和修改的话,非常麻烦。所以还是算了,就用一个桌面盒子来整理吧。
另外一个是,TiddlyWiki也引入了function
函数和筛选器。使用此函数可以自定义筛选器并且传入变量。但这个我还是没搞明白。文档中没有太详细的说明。论坛那边也都是直接上来用,但没有什么好的解释说明。
目前还有一个PR,可以使用let
微件在单个变量中传递多个变量值。
TiddlyWiki其实真的非常强大,但资料也是真的少。近几年更新很快,旧的东西也保留了,新的东西在不断增加。功能也确实是越来越多了。但功能主要还是面向高级用户的,对普通人来说,还是要等封装成插件。
说来惭愧,我自以为对筛选器掌握得不错,结果在这个问题上花了三天的时间都没解决。别人在听完我的描述后,立即就给出了解决办法。我来稍微解释一下吧。
这里有两个关键的地方,一个是filter
前缀,它可以对前面筛选出来的结果进一步筛选。
假设前面筛选出了A,B,C,D四个条目,而filter后面筛选出了A,B,C三个条目,那么返回的就只会是A,B,C三个条目,相当于进一步约束了。
另一个地方则是subfilter
,这是一个建构子函数。建构子函数可以把结果转换成完成不一样的。建构子函数是我第一次确切明白是什么意思。
但这里最关键的在于前面的all[tiddlers]
,因为这个前缀有时候会是默认提供,有时候不是默认提供。比如此筛选器前面的[tmo[Project]tmo_projectState[doing]]
,就不需要加all[tiddlers]
,因为这个是默认提供的,但后面的则不是默认提供。因而在subfilter
筛选器接入的只是当前条目的tmo_projectFilter
字段。也就是此插件条目tmo_projectFilter
字段值。但很明显插件条目没有这个字段,也就是空。
[tmo[Project]tmo_projectState[doing]] :filter[all[tiddlers]subfilter{!!tmo_projectFilter}tmo_taskState[todo]count[]!match[0]]
所以上面增加了all[tiddlers]
,会是进一步约束和筛选。得出想要的结果。即筛选出项目条目并且项目条目下面的tmo_projectFilter
字段中的结果存在非空的任务条目。
[tmo[Project]tmo_projectState[doing]] :filter[subfilter{!!tmo_projectFilter}tmo_taskState[todo]count[]!match[0]]
不增加则只会筛选出项目条目,后面filter
的内容都是空,无法起到筛选的作用。
——————
上面的筛选器还可以写成另一种,也就是把后面的内容当成一个变量传递。这种方式也是可以的。
\procedure projectFilter() [all[tiddlers]subfilter{!!tmo_projectFilter}tmo_taskState[todo]count[]!match[0]]
<$list filter="[tmo[Project]tmo_projectState[doing]filter<projectFilter>]">
<$link><<currentTiddler>></$link>
</$list>
我最近用的一个桌面分组软件,转向付费了。我想到TiddlyWiki能不能实现,直接用TiddlyWiki启动桌面应用程序。不知道有没有类似的插件或尝试。
$:/plugins/mabuqian/TaskHub
插件名如上,可以在CPL上安装。
插件通过两个类型,一个是项目,一个是任务。项目与任务都是各自独立的。项目条目中有一个字段tmo_projectFilter,可以根据这个字段的值进一步扩展包含的任务。这可以允许一个项目中包含来自多个项目的任务。
简化了任务管理的复杂度。一个任务,要么是todo,要么就不是todo。没有设置其他优先级一类的判断。不是todo的话,则有三种可能,一种是done,表示已完成。一种是closed,表示已关闭,通常是没有去做,后面不想做了。一种是breakdown,表示失败,通常是去做了,但因为各种因素没有成功,所以失败了。一般来说,closed的条目可以再打开,但breakdown的条目应该重新新建一个去完成。
项目也是一样,但项目正在进行使用的是doing而非todo。
本插件重度使用了$:/plugins/nico/projectify
原有的内容,包括样式和代码等内容。但也做了同样多的修改,所以作为新插件发行。目前可以正常使用,但可能存在问题,欢迎反馈。后续会继续跟进和更新的。
[tmo[Project]tmo_projectState[doing]] :filter[all[tiddlers]subfilter{!!tmo_projectFilter}tmo_taskState[todo]count[]!match[0]]
论坛那边给出的解决方案。
我在英文论坛那边也发了,但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不知道是不是他们没理解。唉。这里我也发一遍,看看有没有大佬能帮忙解决。
我有一些条目是项目条目。其具有一个tmo_projectFilter
字段,值通常是[tag<currentTiddler>]
,这个字段是可以让用户修改的。比如他可能希望在一个项目中包含来自两个项目的任务。然后任务条目具有一个字段tmo_taskState
,值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todo,一类不是todo。
如果一个项目条目,tmo_projectFilter
中的筛选结果里,没有tmo_taskState
为todo的条目,那么这是一个空的项目。
筛选wiki所有条目,如果全都是空的项目,那么会展示一个模板。如果有一个不是空的项目,那么展示这个项目为链接形式。
当然这只是一简化的讨论,但问题是一样的。里面需要用到subfilter筛选器,但关键是如何对tmo_projectFilter
值进行引用。这可能需要目前还在PR当中的,单个变量包含多值。下面是仓库和可以在线测试的网址。代码在src/taskhub
文件夹中。
@马萨伊尔 好的,原来是在1楼那里改的嘛,谢谢了。
论坛不能改标题吗?我想改成如何将纪元时间戳转换回 TW 默认格式
,这样更有针对性。
我去查了一下论坛,发现早就有讨论过。而当时的pr也已经包含在最新版本中了。那么转换就有可能实现。而这个实现也确实比较不那么TiddlyWiki。代码如下。
<$let today=<<now "YYYY-0MM-0DD">>
format="[UTC]YYYY-0MM-0DD"
oneday={{{ [[24]multiply[60]multiply[60]multiply[1000]] }}}
tmoTime={{{ [{!!test}search-replace:g[-],[]format:relativedate[]] }}}
nowts=<<now "TIMESTAMP">>
aaa={{{ [<nowts>format:timestamp[]] }}}
yesterday={{{ [<nowts>subtract<oneday>format:timestamp[]] }}}
tomorrow={{{ [<nowts>add<oneday>format:timestamp[]] }}}
>
* 现在时间:<$text text={{{ [<aaa>format:date[YYYY-0MM-0DD 0hh: 0mm]] }}} />
* 昨天时间:<$text text={{{ [<yesterday>format:date[YYYY-0MM-0DD 0hh: 0mm]] }}} />
* 明天时间:<$text text={{{ [<tomorrow>format:date[YYYY-0MM-0DD 0hh: 0mm]] }}} />
# <<nowts>>
# 昨天时间 <<yesterday>>
# 明天时间 <<tomorrow>>
</$let>
有几个关键要点
now
宏竟然能传入TIMESTAMP,这个参数文档里没写没有成功。
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用timestamp转换后的实际数据是1750443974491
,而这个数据也确实可以转换成日期格式。可以用下面网址查看。
但TiddlyWiki的存储时间格式是[UTC]YYYY0MM0DD0hh0mm0ss0XXX
,也就是像20250621182614444
这样的数据。
目前没有提供一个函数,或者筛选器,或者宏之类的工具,可以把前者转换成后者。上面用js写的代码应该做了处理。
我最近在制作一个插件,我使用了一个字段tmo_dueDate,值为2025-06-19,格式一类的。但现在有一个问题,我想要根据这个字段值判断与当前日期的时间,如果是今天则展示为今天,如果是明天则提示成明天,如果是两个月后则显示为两个月后。
因为TiddlyWiki是按YYYY0MM0DD0hh0mm0ss0XXX的形式处理字符串的。社区目前有两个插件,一个是Date Picker plugin,一个是根据Projectify改编而来的Pikaday。两者都是基于pikaday库。前者功能强大,但年代久远,是好几年前的插件了。后者比较新,且kookma应该会一直维护。但后者也不好调整,只能限定字段为due,且存储的值也是一长串数字,类似于created一长串的值。因而我也不想采用。
因而大胡子搞了一个小工具可以进行转换。
虽然也是两三年前的代码了,但我测试后可以在5.3.6版本中使用。
将上面的代码导入wiki后,要刷新一下加载js文件。
新建一个条目,名称随意,新建一个字段test,值为2025-06-19格式的。并把下面的代码放在正文中。
<$let today=<<now "YYYY-0MM-0DD">> format="[UTC]YYYY-0MM-0DD"
oneday={{{ [[24]multiply[60]multiply[60]multiply[1000]] }}}
yesterday={{{ [<today>parsedate[unixtime]subtract<oneday>parsedate:unixtime<format>] }}}
tomorrow={{{ [<today>parsedate[unixtime]add<oneday>parsedate:unixtime<format>] }}}
tmoTime={{{ [{!!test}parsedate[YYYY0MM0DD0hh0mm0ss0XXX]format:relativedate[YYYY-0MM-0DD]] }}}>
<<yesterday>>
<<tomorrow>>
<%if [{!!test}match<yesterday>] %>
昨天
<%elseif [{!!test}match<tomorrow>] %>
明天
<%elseif [{!!test}match<today>] %>
今天
<%else%>
<$text text=<<tmoTime>> />
<%endif%>
</$let>
可以看到,上面的条件判断可以分析出是今天,还是明天还是什么时候。
这非常方便,因为我们可以做更多的样式处理。
想要掌握更复杂的wikitext用法,可以研究研究官方核心里的系统条目和其他插件中的条目。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用wikitext构建一个组件的。会怎么使用list微件,又如何使用定义的变量。
组合一下就可以变成其他笔记软件中常见的编辑字段方式了。
组合的方式有机会直播的时候说一下吧。搞懂了就也很简单,两个方向,一个是通过页面上的按钮控制展示,展示编辑方式。另一个则是对编辑字段模板进行处理。
新建一个条目,名称任意,加上标签$:/tags/Macro
,把下面的内容放进去。
\whitespace trim
\procedure lingo-base() $:/language/EditTemplate/
\procedure tag-body-inner(colour,fallbackTarget,colourA,colourB,icon,tagField:"tags",tid)
<$wikify name="foregroundColor"
text="""<$transclude $variable="contrastcolour"
target=<<colour>>
fallbackTarget=<<fallbackTarget>>
colourA=<<colourA>>
colourB=<<colourB>>/>
"""
>
<$let backgroundColor=<<colour>> >
<span class="tc-tag-label tc-tag-list-item tc-small-gap-right"
data-tag-title=<<currentTiddler>>
style.color=<<foregroundColor>>
style.fill=<<foregroundColor>>
style.background-color=<<backgroundColor>>
>
<$transclude tiddler=<<icon>>/>
<$view field="title" format="text"/>
<$button class="tc-btn-invisible tc-remove-tag-button"
style.fill=<<foregroundColor>>
>
<$action-listops $tiddler=<<tid>> $field=<<tagField>> $subfilter="-[{!!title}]"/>
{{$:/core/images/close-button}}
</$button>
</span>
</$let>
</$wikify>
\end
\procedure tag-body(colour,palette,icon,tagField:"tags",tid)
<$transclude $variable="tag-body-inner"
colour=`$(colour)$`
colourA={{{ [<palette>getindex[foreground]] }}}
colourB={{{ [<palette>getindex[background]] }}}
fallbackTarget={{{ [<palette>getindex[tag-background]] }}}
icon=<<icon>>
tagField=<<tagField>>
tid=<<tid>>
/>
\end
\procedure edit-tags-template-x(tagField:"tags",tagListFilter,tid)
<div class="tc-edit-tags" >
<$list filter="[<tid>get<tagField>enlist-input[]sort[title]]" storyview="pop">
<$transclude $variable="tag-body"
colour={{{ [<tid>] :cascade[all[shadows+tiddlers]tag[$:/tags/TiddlerColourFilter]!is[draft]get[text]] }}}
palette={{$:/palette}}
icon={{{ [<tid>] :cascade[all[shadows+tiddlers]tag[$:/tags/TiddlerIconFilter]!is[draft]get[text]] }}}
tagField=<<tagField>>
tagListFilter=<<tagListFilter>>
tid=<<tid>>
/>
</$list>
<$let tabIndex={{$:/config/EditTabIndex}} cancelPopups="yes">
<$transclude $variable="tag-picker" tagField=<<tagField>> tagListFilter=<<tagListFilter>> tiddler=<<tid>> />
</$let>
</div>
\end
然后你就得到了一个可以随时调用编辑字段的组件了。使用方式如下。
<$transclude
$variable="edit-tags-template-x"
tagField="123"
tagListFilter="[has[cluster]get[cluster]unique[]enlist-input[]unique[]]"
tid="0023"/>
修改0023这个条目的123字段,列表展示出来的内容是cluster字段的相关值。如下图所示。
下面是更详细的说明。
$:/core/ui/EditTemplate/tags
edit-tags-template-x
<$transclude $variable="" />
tid
,允许更具体控制要修改的条目tagField
表示要修改的字段,默认是tags标签tagListFilter
则是下方列表内容,可以手动设置tag-picker
宏控制的,修改起来很麻烦使用用途应该很广泛,只要涉及到增加和修改属性,都可以用这个组件。且更适合用于需要存储多个类别的情况。
比如一款游戏,可能有多个类别,如果存储为标签,则很麻烦,因为可能造成标签失去控制。但存储在字段中,编辑起来又不方便,而用这个组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常用的也可以处理成编辑字段模板,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