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最新
  • 版块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 太微中文教程
  • 新插件投票看板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不使用皮肤)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太微中文论坛icon

太微中文论坛

方

方相

@方相
关于
帖子
1
主题
1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Tiddlywiki 和 Org mode 的区别
    方 方相

    我最初是从 Typora 进入了“电子笔记”的圈子,那时候只是单纯地用 markdown 记录一些东西,没到管理笔记的地步,最多用一下搜索就算检索笔记了。

    后来 Typora 收费了,我转进了 Tiddlywiki。从知乎文章入坑,从 Windows 版本的太微开始。学了一些与标签、样式、过滤筛选、以表格形式显示字段数据相关的东西,只是单纯地做笔记用不上这些东西,这一点对应了我后来离开 Tiddlywiki 转去 Org mode。

    在我折腾 Tiddlywiki 做很多事时,虽然乐在其中,不过感觉好像总是差了点东西,我以为是我接触时间短,个性化定制的东西不够多,于是也就与“差一点”继续相处,继续折腾。

    离开 Tiddlywiki 的契机是有次误操作把自己的库删除了,回收站也没找到库,当时也是在群里说了一声,事后没过多久群主 @linonetwo 就加上了新功能“回收站”。当时虽然删除了所有的笔记,不过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东西,还属于想找一把好用的兵器,但自己的需求尚未显现的阶段,也就仅仅记录了一些生活琐事。虽然用数据恢复软件恢复了大部分笔记,不过这一次短暂的事件,促使我又一次尝试了其他笔记软件,其中便包含 Org mode。

    现在我使用 Org mode 十分顺手,即使是在安卓端也是快速按下对应的字母组合快捷键就能到达界面和执行指令,Emacs 安卓端的出现也是让我使用 Org mode 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当时上手 Org mode 确实花了一些时间,并不是一两个小时就能相处成好朋友。

    从B站的教学视频到 Emacs China 论坛的发帖提问,再到自己用关键词搜一些相关文档,不知不觉已经有了“使用”的感觉。自己的需求也逐渐明确,也知道了为什么当时使用 Tiddlywiki 时总感觉差一点,这里就用关键词简短地说明 Tiddlywiki 和 Org mode 的区别。

    Tiddlywiki 名字有 "Wiki",是“知识库”;Org mode 是 Emacs 的一个模式,是程序员为了在 Emacs 上工作更顺手创造的工具。

    “知识库”和“工作流”就分别对应 Tiddlywiki 和 Org mode 当时被创造出来的理念。我需要任务管理、数据处理、表格视图、简洁高效,接触 Org mode 时我发现这些都是原生功能,而不像在 Tiddlywiki 中有“差一点”的感觉。所以在此之后,我就使用 Org mode 到了现在,没有“差一点”的感觉,有的只是从文档里找到我需要的指令和配置,然后应用到 Org mode 里。

    写以上这些不是为了分个高低,而是给我接触“电子笔记”之后的这段经历写个总结吧,毕竟 Tiddlywiki 也算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开源笔记软件。

    总之,以上都是个人观点,肯定有所偏颇。“知识库”和“工作流”也只是简单粗暴的标签,具体各种各样的区别建议自行上手体验,才有自己吃到嘴里的感觉。

    就发到这里了,没太多人看最好,献给中文 Tiddlywiki 社区吧。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最新
  • 版块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 太微中文教程
  • 新插件投票看板